周天芸(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、高级金融研究院研究员)
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,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,对金融体制改革作出前瞻性、系统性的顶层设计,明确金融强国建设必须坚持金融的高水平开放。近日央行行长潘功胜接受央视专访时表示,金融的高水平开放须强化金融市场制度建设,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与合作等五方面措施。五项措施的实施表明中国金融持续高水平开放的方向和决心,其所具有的实践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。
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,彰显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恒心。制度型开放包括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规则和安排,通过金融制度和政策的透明度、稳定性和可预期性,营造审慎经营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。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制度型开放的主要内容,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,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相关规则,精简限制性措施,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,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。随着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大幅放宽,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完善,外资金融机构正加速“抢滩”中国市场。
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,稳慎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,持续优化投融资环境,降低交易成本,便利更多投资者投资中国金融市场。我国稳步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,推动形成涵盖股票、债券、衍生品及外汇市场的多渠道多层次开放格局。2017年“债券通”北向通的推出,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里程碑。此后“债券通”南向通与“互换通”相继落地,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,为外资金融机构和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。
以市场驱动为路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显示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的信心。中国贸易投资体量庞大,是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国、第二大商品进口国,是利用外资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,这种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使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获得基础。中国坚持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,保证人民币的信用,人民币支付结算、投融资、国际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持续增强。同时,坚持以市场驱动和自主选择为基础,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,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全球布局,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。随着中国金融持续的高水平开放,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不断提高,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坚实的市场基础。“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”强调“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”,表明重视金融开放过程中伴随的风险与挑战,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中的地位,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。
以在岸离岸市场良性互动为模式,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。国际金融中心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手段,是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挥其在岸国际金融枢纽的作用,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发挥人民币的国际清算、跨境投融资中心作用,香港发挥连接世界的“桥梁”作用,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作用,增强亚太区域国家间宏观经济政策交流和协调,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,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,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,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。
以便利的支付服务为载体,打造友好包容的营商环境。统筹推进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管理改革,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。不断提升支付服务水平,打造友好包容的营商环境。推动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便利化,灵活提供银行卡、现金、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,为来华人员提供更加优质、高效、便捷的支付服务。
统筹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,维护金融高水平开放的可持续性。高水平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防控,在推进金融业开放的同时,要维护国家金融安全。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程度逐渐加深,外部环境复杂性、严峻性、不确定性也明显上升,随之带来的是跨境资本流动加剧,金融调控和监管难度提高,面临的潜在风险增加。强化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机制,加强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、评估和预警,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。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,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与合作,依托二十国集团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、国际清算银行等平台深度参与国际金融治理,推进全球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,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,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。
实践证明,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是积极主动的开放,是稳健有序的开放,是互利共赢的开放杠杆配资平台,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,才能更好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,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,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